“萧县有个孙圩乡,有个村委会在马庄。省里来了工作队,引导农民奔小康……”前段时间,安徽萧县马庄村的村民刘发权新编了一段大鼓《我们村来了工作队》,演出后反响热烈。一提到这事儿,老刘就笑开了花。
老刘大鼓书里唱的“工作队”,就是焦凤军、王刚和徐春节三人组成的安徽省司法厅驻马庄村扶贫工作队。2017年4月工作队驻村以来,不仅老刘摘了“贫困帽”,他生活了60多年的家乡——这个曾经“没有看相”的皖北贫困村,也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样。
“老处长”到了贫困村
新班子带来新气象
“省直机关肯定不缺像我这样的一个处长,但是我觉得,贫困村很有可能就缺一个像我这样的扶贫队长。”在安徽省政府工作了30年、当了15年处长的焦凤军,2017年主动申请到马庄村担任第一书记、扶贫工作队队长。
马庄村位于萧县西南边陲,是深度贫困县中的贫困村,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1户834人,贫困发生率高达15.7%。
焦凤军、徐春节和王刚前往村民家走访。李希蒙摄
刚一上任,焦凤军就发现,马庄村由原来的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,村“两委”班子工作磨合不够、带动能力不强。“干部精气神儿提升了,才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。”焦凤军一有机会,就结合村情给干部和党员上党课、讲发展,还经常找党员干部谈心谈话、鼓舞干劲儿。
为了发现人才,焦凤军带着工作队深入走访,推荐了3名年轻村民作为“两委”人选。他们还通过“海选”、推荐相结合的形式,在全村选聘了14名扶贫小组长。就这样,一个高素质、年轻化、能力强的新领导班子被建立起来,也给村里带来了新气象。
4年走坏七八双鞋
马庄村成了“无访村”
“你今天看到我这个鞋,是我在马庄村最好的鞋。”头顶炎炎烈日,皮肤晒得黝黑,脚踩一双沾满泥土的旧皮鞋,现在的焦凤军比起“老处长”来更像个村干部。
工作队驻村后,安排最多的工作是走村串户,确保村民了解政策措施,工作队了解村情民意。到2017年底马庄村脱贫出列前,焦凤军带着工作队对全村300多户贫困户平均走访了4遍。即便在全村出列后,也没有停下脚步。
在近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焦凤军和队员们有时一天好几趟来回,4年来每人都走坏了七八双鞋。心疼他们走路辛苦,经常有村民主动提议用自家三轮车送他们回村部。
焦凤军在查看村民家的小菜园。李希蒙摄
当被问到为啥路远也不骑车时,焦凤军说:“路上会碰到老百姓呀!遇到群众拉拉家常,遇到问题解决问题,聚集的人多了就临时召开一个‘党的政策宣讲会’,15分钟的路经常要走1小时。”
对村民们来说,焦书记“比马庄人还马庄人”,是马庄村最喜欢操心的人。针对群众反映的个人问题和邻里矛盾,焦凤军即接即办,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,以至于遇到什么问题都希望他到场,马庄村也成了“无访村”。
产业兴旺设施全
百姓日子“自在得很”
老刘到现在都记得焦凤军第一次到自己家的情形。38度的高温,焦凤军一坐就是一个半小时。得知老两口因病致贫,焦凤军尽办法为他们落实扶贫政策、发展产业。
现在,老刘家不但脱了贫,日子还挺宽裕。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:自家3亩地种土豆、5亩地种胡萝卜,正常年份能收入2万多元;光伏发电分红和特色种植奖补各3000元;老伴在村里安排的公益岗位每月600元……两人年收入有数万元。
老刘的情况正是马庄村大部分贫困户的缩影。为了将“输血”变成“造血”,焦凤军带着工作队为村民找到一条发展产业的路子。
焦凤军和村民交流情况。李希蒙摄
现在的马庄村,打机井、建冷库、种土豆、养山羊,在各地农贸市场广开销路。在工作队的带动下,村里不但建起扶贫工厂,还办起50多家民办企业、农场、合作社等,形成了一个以农业产业、工业产业、商贸服务业为脱贫和发展基础的新马庄。
目前,马庄村的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.29%。对现在的村民来说,吃饱穿暖再也不是发愁事。工作队修建了47公里水泥路、安装了150盏路灯、改造旱厕500多户,又扩建小学、改造村卫生室、建文化广场……
这两年,在焦凤军的鼓励下,老刘号召村里的文化能人成立了农民剧团,还通过县里申报了市级文化传承人。曾经因病致贫的村民马心志,现在不仅看病不花钱,通过各项分红和土地流转每年还有近万元的收入。生活上,焦凤军对他“大事小事都关心”,马心志乐呵呵地说:“我现在日子自在得很!”(姜越 刘凡 杨赛君 李希蒙)